2011年热带气旋季节
2011年12月20日
踏入12月,寒潮已陆续影响华南,本年的热带气旋季节也大抵过去了。回顾全年至今,共有6个热带气旋进入香港500公里范围内,这与早前3月时的预测 (约6至9个) 是一致的,亦与9月中的修订预测 (5至7个) 吻合。在这6个热带气旋当中,有5个是天文台需要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的。
不得不提的是在9月底袭港的台风纳沙。它为香港带来今年第一个,亦极有可能是全年唯一的一个八号风球(即烈风或暴风信号)。它亦是自2009年9月台风巨爵以来首度发出的八号风球。
每当有热带气旋进入南海或在南海生成时,亲友们皆会询问会否发出八号风球。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八号风球的日子,一般市民便无需上班或上学,得到一天或半天额外的假期。尽管如此,天文台在决定应否发出或取消信号时首要顾及的是公众安全。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系统是根据客观准则及科学方法来运作的,以香港境内的实时及预测风力为发出信号的基础。那么怎样决定是否需要发出八号风球呢?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当中的考虑因素。
当天文台发出八号风球时,这表示香港近海平面处现正或预料会普遍受烈风或暴风影响。而影响香港风力的因素包括:
(甲)热带气旋的强度;
(乙)热带气旋与香港的距离;及
(丙)热带气旋的风力结构。
热带气旋的强度
热带气旋是根据其中心附近之最高持续风速加以分类的。现时香港采用的分类为以下六种[1]:
从上表可见,若热带气旋只达热带低气压的级别,则无论该热带低气压有多接近香港,甚或在香港上空掠过,也不会为香港带来持续烈风的风力,那便无需发出八号风球。要是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或以上的级别,那便要分析及预测其与香港的距离和它风力的结构,才可决定有否机会带来八号风球。
热带气旋与香港的距离
一般来说,除了在风暴正中心位置 (一般称为风眼[3]) 的风力较弱外,中心附近的风速会最强,而风力会随著与中心的距离增加而减弱。因此,当风暴越接近香港时,我们受到大风影响的机会便越大﹔反之距离较远,大风的机会便较低。
虽然很多朋友都希望知道风暴距离有多近才有八号风球,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固定距离能断定必需或无需发出八号风球。当然,一般来说热带气旋距离香港越远,需要发出八号风球的机会便越低。事实上,自1957年以来,距离香港最远而需要发出八号风球的是1980年7月的台风乔伊,它最接近香港的距离为350公里。因此,当热带气旋最接近香港时仍与本港保持约400公里或以上的距离,需要发出八号风球的机会一般相当低。
热带气旋的风力结构
受风暴本身不同的结构及其与周边大气环流的相互影响,风暴的风力分布是可以很不对称的,而风力不对称的情况也是相当之普遍[4]。图一(b)是今年 (2011年) 9月29日位于香港西南面台风纳沙的风力分布。从图中可见,纳沙以东和以北的风势普遍较其西及南面的高,这与当时纳沙和华南的东北季候风的共同影响有关。因此,离开风暴中心同一距离但处于不同地方的风力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单要预测风暴中心与香港的距离,还需要分析及评估风暴的风力分布和变化,来判断是否需要发出八号风球。
以图二为例,2001年7月的台风玉兔在香港南面掠过,它最接近香港时的距离为180公里。与其相关的烈风影响香港,主要是南部区域,天文台发出了八号风球。与玉兔比较,纳沙距离香港较远。按照今年9月28日下午8时纳沙的预测路径 (图二虚线),它会在香港400公里左右掠过。如前面所述,以这距离,历史上香港未曾发出过八号风球。而当时纳沙的烈风范围亦不大 (参考图一 (a) 中大致为黄色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的海域上。以当时的预计路径来说,烈风普遍影响香港的机会相当低。但纳沙在当晚采取了较西北的方向移动(图二),较为接近香港,最接近香港时的距离约为350公里,比原先预计靠近了50公里。同时,纳沙的烈风范围亦有迹象明显扩大 (图一 (b) 显示在29日上午纳沙的烈风范围已复盖香港)。有见纳沙较预计更逼近本港和香港风力逐渐增强,天文台在29日上午4时40分发出了八号风球。
总的来说,上述三个因素,即热带气旋的强度、其与香港的距离及其风力结构,都会随时间而改变,香港的风势[5]也因而不断转变。天文台会时刻监察香港和周遭地区的风力变化及热带气旋的未来发展和动向,以提供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由于现今科技仍未能百分之百准确掌握风暴的未来动向[6],因此预报难免会出现误差及转变。我们计划在将来利用更多渠道和方法,鼓励及方便市民多加留意不断变化的天气情况,对恶劣天气提高警觉,以避免伤亡及损失。
郑楚明、徐杰志
图一2011年9月28日下午8时 (a) 及29日上午8时 (b) 由卫星数据推导
出来的台风纳沙的风力分布 (源自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
黄色大致为烈风。红色大致为暴风或以上的风力。
图二2001年7月台风玉兔及2011年9月台风纳沙的实际路径 (实线)。
2011年9月28日下午8时纳沙的预测路径以虚线表示。
参考:
[1] http://www.hko.gov.hk/informtc/classc.htm
[2] 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
[3] 当热带气旋未达台风级别时,是没有一个清晰的风眼。
[4] 参看昔日天文台网志文章「热带气旋:在东边、在西边?」。
[5] 香港地形复杂,各区风力也有所差异,此文主要讨论香港整体风势。
[6] 天文台对纳沙的24小时路径预报的平均误差为64公里,与现今各大台风预报中心的水平相约。
不得不提的是在9月底袭港的台风纳沙。它为香港带来今年第一个,亦极有可能是全年唯一的一个八号风球(即烈风或暴风信号)。它亦是自2009年9月台风巨爵以来首度发出的八号风球。
每当有热带气旋进入南海或在南海生成时,亲友们皆会询问会否发出八号风球。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八号风球的日子,一般市民便无需上班或上学,得到一天或半天额外的假期。尽管如此,天文台在决定应否发出或取消信号时首要顾及的是公众安全。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系统是根据客观准则及科学方法来运作的,以香港境内的实时及预测风力为发出信号的基础。那么怎样决定是否需要发出八号风球呢?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当中的考虑因素。
当天文台发出八号风球时,这表示香港近海平面处现正或预料会普遍受烈风或暴风影响。而影响香港风力的因素包括:
(甲)热带气旋的强度;
(乙)热带气旋与香港的距离;及
(丙)热带气旋的风力结构。
热带气旋的强度
热带气旋是根据其中心附近之最高持续风速加以分类的。现时香港采用的分类为以下六种[1]:
从上表可见,若热带气旋只达热带低气压的级别,则无论该热带低气压有多接近香港,甚或在香港上空掠过,也不会为香港带来持续烈风的风力,那便无需发出八号风球。要是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或以上的级别,那便要分析及预测其与香港的距离和它风力的结构,才可决定有否机会带来八号风球。
热带气旋与香港的距离
一般来说,除了在风暴正中心位置 (一般称为风眼[3]) 的风力较弱外,中心附近的风速会最强,而风力会随著与中心的距离增加而减弱。因此,当风暴越接近香港时,我们受到大风影响的机会便越大﹔反之距离较远,大风的机会便较低。
虽然很多朋友都希望知道风暴距离有多近才有八号风球,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固定距离能断定必需或无需发出八号风球。当然,一般来说热带气旋距离香港越远,需要发出八号风球的机会便越低。事实上,自1957年以来,距离香港最远而需要发出八号风球的是1980年7月的台风乔伊,它最接近香港的距离为350公里。因此,当热带气旋最接近香港时仍与本港保持约400公里或以上的距离,需要发出八号风球的机会一般相当低。
热带气旋的风力结构
受风暴本身不同的结构及其与周边大气环流的相互影响,风暴的风力分布是可以很不对称的,而风力不对称的情况也是相当之普遍[4]。图一(b)是今年 (2011年) 9月29日位于香港西南面台风纳沙的风力分布。从图中可见,纳沙以东和以北的风势普遍较其西及南面的高,这与当时纳沙和华南的东北季候风的共同影响有关。因此,离开风暴中心同一距离但处于不同地方的风力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单要预测风暴中心与香港的距离,还需要分析及评估风暴的风力分布和变化,来判断是否需要发出八号风球。
以图二为例,2001年7月的台风玉兔在香港南面掠过,它最接近香港时的距离为180公里。与其相关的烈风影响香港,主要是南部区域,天文台发出了八号风球。与玉兔比较,纳沙距离香港较远。按照今年9月28日下午8时纳沙的预测路径 (图二虚线),它会在香港400公里左右掠过。如前面所述,以这距离,历史上香港未曾发出过八号风球。而当时纳沙的烈风范围亦不大 (参考图一 (a) 中大致为黄色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的海域上。以当时的预计路径来说,烈风普遍影响香港的机会相当低。但纳沙在当晚采取了较西北的方向移动(图二),较为接近香港,最接近香港时的距离约为350公里,比原先预计靠近了50公里。同时,纳沙的烈风范围亦有迹象明显扩大 (图一 (b) 显示在29日上午纳沙的烈风范围已复盖香港)。有见纳沙较预计更逼近本港和香港风力逐渐增强,天文台在29日上午4时40分发出了八号风球。
总的来说,上述三个因素,即热带气旋的强度、其与香港的距离及其风力结构,都会随时间而改变,香港的风势[5]也因而不断转变。天文台会时刻监察香港和周遭地区的风力变化及热带气旋的未来发展和动向,以提供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由于现今科技仍未能百分之百准确掌握风暴的未来动向[6],因此预报难免会出现误差及转变。我们计划在将来利用更多渠道和方法,鼓励及方便市民多加留意不断变化的天气情况,对恶劣天气提高警觉,以避免伤亡及损失。
郑楚明、徐杰志
图一2011年9月28日下午8时 (a) 及29日上午8时 (b) 由卫星数据推导
出来的台风纳沙的风力分布 (源自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
黄色大致为烈风。红色大致为暴风或以上的风力。
图二2001年7月台风玉兔及2011年9月台风纳沙的实际路径 (实线)。
2011年9月28日下午8时纳沙的预测路径以虚线表示。
参考:
[1] http://www.hko.gov.hk/informtc/classc.htm
[2] 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
[3] 当热带气旋未达台风级别时,是没有一个清晰的风眼。
[4] 参看昔日天文台网志文章「热带气旋:在东边、在西边?」。
[5] 香港地形复杂,各区风力也有所差异,此文主要讨论香港整体风势。
[6] 天文台对纳沙的24小时路径预报的平均误差为64公里,与现今各大台风预报中心的水平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