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低压知多少?
2013年7月3日
踏入夏季,大家有时会听到天文台天气报告中有关低压区的描述,例如: 「一个低压区正为南海北部带来不稳定的天气。」若低压区有迹象增强为热带气旋,则会听到:「南海中部的气压颇低,一个热带低气压似乎在形成中。」简单来说,当地面天气图出现一个气压数值较四周低的区域,而能够分析出闭合的等压线,该区域便能称为低压区。低压区可以按其特征再加以分类,如季风低压、锋面低压等。今期便和大家谈一谈季风低压。
季风低压原本是形容夏季影响北印度洋及孟加拉湾的低压系统[1],其复盖范围一般较大,闭合等压线的直径可达 1000 公里。结构方面,季风低压最大风速的区域一般位于其外围。受其他位于附近的天气系统影响,大风区域可能只集中在季风低压的某个方向(例如东北方,图一),且风速可达烈风程度[1][2]。至于在季风低压中心附近的风速和对流发展相对较弱。季风低压这个用语其后扩展至形容其他地区(如南海、西北太平洋和澳洲[2] )有相似特征的低压系统。
当季风低压的中心开始出现持续的对流活动和风速上升的情况,便有机会发展为热带气旋。需要留意:并不是所有季风低压都具备发展为热带气旋的条件,如周围的水气供应不足,又或遇上强烈的垂直风切变(即大气高层和低层的风向或风速出现明显差异),季风低压便难以发展为热带气旋。
由于季风低压有机会发展为热带气旋,气象机构一般都会紧密监察其发展状况。在 6 月中 (2013 年 6 月 14 及 15 日),香港便受到位于南海的季风低压影响,出现风势及雨势较大的天气。当天的衞星图像(图二)显示该低压区结构松散,中心附近并没有像热带气旋一样出现持续的强烈对流。在政府飞行服务队的协助下,天文台在 6 月 14 日下午取得低压中心附近的风向风速数据,显示在离地面 500 米附近的高度并没有出现强风(图三)。由于该高度的风速一般较地面的风速为大,因此低压中心附近的地面风速还未达强风程度,不符合升格为热带低气压的标准(注)。此外,天文台所得的地面观察资料亦显示接近低压中心并没有强风。但在低压北至东北面的外围地方(即中国东南部)正受到一道高压脊影响(图四),在低压区及高压脊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东南部(包括香港)的风势较大,甚至出现强烈的偏东风。因此在 6 月 14 日早上至翌日早上,天文台发出强烈季候风信号,以提醒市民本港受偏东强风的影响。
以上例子显示低压区及高压系统的共同影响能为香港带来强风。视乎季风低压的位置或其风力分布,影响本港的风可以从东南面来,被称为东南季候风[3]。事实上,即使没有高压系统的存在,单是季风低压的外围亦有机会为本港带来东南强风。在这情况下,天文台也可能会发出强烈季候风信号。
李立信、沈志泰
注: 低压中心附近地面(在 10 米高度)的持续风速要达到强风程度才归类为热带低气压。
参考资料:
[1] Monsoon meteorology, C.S. Ramage 1971 (只以英文发表)。
[2] N.E. Davidson and G.J. Holland (1987): “A diagnostic Analysis of Two Intense Monsoon Depressions over Australia”, Monthly Weather Review (只以英文发表)。
[3] C.C. Lam (200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east Monsoo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Meteorological Society Bulletin Volume 17, 2007 http://www.meteorology.org.hk/bulletin/Vol17.1_2007.pdf, pp81 – 93.” (只以英文发表)。
图一季风低压的典型风力分布(图片源自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
显示较大风速的区域(绿色部分)位于季风低压的外围。
图二2013 年 6 月 14 日晚上约 7 时 30 分的红外线衞星图像(来源:日本气象厅)。
图三2013 年 6 月 14 日下午二时至二时三十分政府飞行服务队定翼机所录得在
离地面 500 米附近的风向风速数据。红线为定翼机接近低压中心时的
轨迹,绿色符号显示风向风速(全部均未达强风程度)。
图四6 月 14 日上午 8 时的天气图,显示南海的低压区及中国东南部的高压脊。
季风低压原本是形容夏季影响北印度洋及孟加拉湾的低压系统[1],其复盖范围一般较大,闭合等压线的直径可达 1000 公里。结构方面,季风低压最大风速的区域一般位于其外围。受其他位于附近的天气系统影响,大风区域可能只集中在季风低压的某个方向(例如东北方,图一),且风速可达烈风程度[1][2]。至于在季风低压中心附近的风速和对流发展相对较弱。季风低压这个用语其后扩展至形容其他地区(如南海、西北太平洋和澳洲[2] )有相似特征的低压系统。
当季风低压的中心开始出现持续的对流活动和风速上升的情况,便有机会发展为热带气旋。需要留意:并不是所有季风低压都具备发展为热带气旋的条件,如周围的水气供应不足,又或遇上强烈的垂直风切变(即大气高层和低层的风向或风速出现明显差异),季风低压便难以发展为热带气旋。
由于季风低压有机会发展为热带气旋,气象机构一般都会紧密监察其发展状况。在 6 月中 (2013 年 6 月 14 及 15 日),香港便受到位于南海的季风低压影响,出现风势及雨势较大的天气。当天的衞星图像(图二)显示该低压区结构松散,中心附近并没有像热带气旋一样出现持续的强烈对流。在政府飞行服务队的协助下,天文台在 6 月 14 日下午取得低压中心附近的风向风速数据,显示在离地面 500 米附近的高度并没有出现强风(图三)。由于该高度的风速一般较地面的风速为大,因此低压中心附近的地面风速还未达强风程度,不符合升格为热带低气压的标准(注)。此外,天文台所得的地面观察资料亦显示接近低压中心并没有强风。但在低压北至东北面的外围地方(即中国东南部)正受到一道高压脊影响(图四),在低压区及高压脊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东南部(包括香港)的风势较大,甚至出现强烈的偏东风。因此在 6 月 14 日早上至翌日早上,天文台发出强烈季候风信号,以提醒市民本港受偏东强风的影响。
以上例子显示低压区及高压系统的共同影响能为香港带来强风。视乎季风低压的位置或其风力分布,影响本港的风可以从东南面来,被称为东南季候风[3]。事实上,即使没有高压系统的存在,单是季风低压的外围亦有机会为本港带来东南强风。在这情况下,天文台也可能会发出强烈季候风信号。
李立信、沈志泰
注: 低压中心附近地面(在 10 米高度)的持续风速要达到强风程度才归类为热带低气压。
参考资料:
[1] Monsoon meteorology, C.S. Ramage 1971 (只以英文发表)。
[2] N.E. Davidson and G.J. Holland (1987): “A diagnostic Analysis of Two Intense Monsoon Depressions over Australia”, Monthly Weather Review (只以英文发表)。
[3] C.C. Lam (200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east Monsoo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Meteorological Society Bulletin Volume 17, 2007 http://www.meteorology.org.hk/bulletin/Vol17.1_2007.pdf, pp81 – 93.” (只以英文发表)。
图一季风低压的典型风力分布(图片源自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
显示较大风速的区域(绿色部分)位于季风低压的外围。
图二2013 年 6 月 14 日晚上约 7 时 30 分的红外线衞星图像(来源:日本气象厅)。
图三2013 年 6 月 14 日下午二时至二时三十分政府飞行服务队定翼机所录得在
离地面 500 米附近的风向风速数据。红线为定翼机接近低压中心时的
轨迹,绿色符号显示风向风速(全部均未达强风程度)。
图四6 月 14 日上午 8 时的天气图,显示南海的低压区及中国东南部的高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