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1933:赤道仪及中星仪
(来源: 岑智明先生提供) |
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七年间绘制的香港维多利亚港航海图,清楚显示天文台的位置,更分别以「magnetic」、「equatorial」和「transit instrument」标示当时天文台测量磁场的变化、利用赤道仪观测天象和利用中星仪测定时间的地点。 |
天文台于十九世纪用作天文观测以测定时间的同类型「中星仪」。天文台曾经使用的「中星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移走。 |
(来源: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英国科学馆) |
由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购置,于1885年移送香港天文台用作天文观测的六吋赤道仪。香港天文台曾使用该赤道仪观测木星及其卫星、土星及其光环,以及1910年的哈雷彗星路径。赤道仪于1914年归还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现由英国科学馆保存。 |
(来源: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英国国家档案馆) |
由天文台1883大楼望向西南面的早期照片。照片中的圆形结构物体相信是用作放置赤道仪的望远镜台的一部份。照片的左方显示当时诺士佛台的建筑物。小图(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Gwulo: 老香港 提供)为圆形结构物体的近镜,物体内的白色金属支架相信是用作支撑赤道仪。 |
该圆形结构物体曾于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用作放置实物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于1933年7月被拆除。原址随后用来兴建台长宿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