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时的基本术语
授时的基本术语
时标
时标意指一种将时间分配到事件的制度。现时有两类时间标准广泛被采用。一种是基於天文学,另一种则以原子振动的频率作为依据。

视太阳时
视太阳时是一种源於太阳所见位置的时间标准。日晷可直接显示视太阳时。

世界时(UT)及格林尼治平时(GMT)
UT0
由於地球轨道并非圆形,其运行速度又随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改变而出现变化,因此视太阳时欠缺均匀性。视太阳日的长度同时亦受到地球 自转轴相对轨道面的倾斜度所影响。为着要纠正上述的不均匀性,天文学家计算地球非圆形轨迹与极轴倾斜对视太阳时的效应。平太阳时就是 指经修订後的视太阳时。在格林尼治子午线上的平太阳时称为世界时(UT0),又叫格林尼治平时(GMT)。
UT1
UT1 与 UT2 是两种较 UT0 均匀的时标。随着较为精确的时钟面世,天文学家发现在不同地点量度的世界时出现差别。 这种差别是由於地轴摆动而引起的。各地天文台详细测量了地轴摆动的影响後,制定了一种称为 UT1 的新时标将这种影响删除。
UT2
在时钟的精确度进一步改进後,又发现 UT1 具有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地球自转率的季节性变动引起的。上述影响经修正後, 得到一种更加均匀的时标称为 UT2。
国际原子时(TAI)
1967年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决议,采纳以下定义代替秒的天文定义: 一秒为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国际原子时是根据以上秒的定义的一种国际参照时标, 属国际单位制(SI)。
国际原子时标是一种连续性时标, 由1958年1月1日0时0分0秒起,以日丶时丶分丶秒计算。原子时标的准确度为每日数纳秒,而世界时的准确度则只为数毫秒。

协调世界时(UTC)
一种称为协调世界时的折衷时标於1972年面世。为了确保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UT1) 相差不会超过0.9秒,有需要时便会在协调世界时内加上正或负闰秒。因此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原子时(TAI)之间会出现若干整数秒的差别。位於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事务中央局(IERS)负责决定何时加入闰秒。
闰年
公历
现时世界普遍采用的公历是格列高里历,它的前身是儒略历。 根据儒略历的规定,每4年有1个闰年,闰年为366日,其馀3年(称为平年)各有365日。公元年数能被4除得尽的是闰年。 儒略历1年平均长365.25日,比实际公转周期的365.2422日长11分14秒,即每400年约长3日。
教宗格列高里十三世於1582年宣布改历,改变置闰规则。公元年数被4除尽的是闰年, 但如被100除得尽而被400除不尽的则不是闰年。这样的做法可在400年中减少3个闰年。在格列高里历下,400年中有97个闰年(每年366日) 及303个平年(每年365日),所以每年平均长365.2425日,与公转周期的365.2422日十分接近。
公元2000年是闰年吗?
根据公历的置闰规则,2000被4及400整除,所以公元2000年是闰年。但1700,1800及1900因不 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闰年。
闰秒
协调世界时是现时民间普遍采用的时标。为了确保原子钟与地球自转的时间相差不会超过0.9秒, 有需要时会在协调世界时内加上或减去一秒称为闰秒。
自1972年首次引进闰秒的概念至今,所加入的全部都属正闰秒。
儒略日(JD)及约化儒略日(MJD)
儒略日(JD)及约化儒略日(MJD)
儒略日(JD)是一种不用年丶 月的长期纪日法。它以倒 推到公元前4713年1月1日 格林尼治平时正午为起算 日期,每天顺数而下。在 天文计算中还常采用约化 儒略日(MJD),其定义为 MJD = JD - 2400000.5
请按以下按钮便 可知道今天的 约化儒略日(MJD)
MJD
本地时间
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每一时区之中心为相隔 15度经线。每一国家都处於一个或以上的时区内。 第一时区的中心位於格林尼治子午线(或简称子 午线)。这时区以西的地方慢一个小时或以上,而东面则较其快。视乎个别地区, 大多数地方的本地时间与协调世界时(UTC)的时差为一整数。
香港标准时间(HKT) = 协调世界时(UTC)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