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雷雨在那兒?
星期一, 2017年6月5日
上篇天氣隨筆提到影響廣東地區的低壓槽並没有如預期在上星期六(2017年6月3日)為廣東沿岸帶來雷雨,由雷達資料推算當日二十四小時的總雨量可見,低壓槽帶來的雷雨(紅色及黃色的地方)集中在內陸地區,本港當日不但沒出現大雨,反而日間有陽光及酷熱。究竟是甚麼導致預報出現這落差呢?

經由雷達資料推算的6月3日總雨量(在海區出現一些較弱但平均的雜訊是由海浪反射雷達電磁波所引致)
天文台在製作預報時,會參考世界各大電腦預報模式的結果。各模式在多天前皆預計上星期六、日香港會下大雨,這是由於它們推算廣東的大氣將處於不穩定狀態,有低壓槽會徘徊廣東沿岸地區,而隨著一股偏東氣流的抵達,低壓槽會於上星期六、日移近並橫過香港,為本港帶來降雨。電腦模式亦推算大氣中低層的西南氣流會相當活躍,大氣高層亦有強輻散區,這些是有利對流天氣的發展與維持的條件。按過去經驗,不穩定的大氣及香港鄰近出現低壓槽可以造就大雨的發展而影響香港。基於以上種種因素,天文台預計本港上星期六、日有機會出現大雨。

預報員在上星期四(6月1日)所參考的電腦模式結果,顯示香港有約百分之五十的機會在週末期間出現24小時雨量超過10毫米。
實際在上星期六當天,雖然接近地面溫度偏高,大氣較為不穩定,而低壓槽亦有由北往南移向廣東沿岸,但在香港以北約100公里便停了下來,沒有再向南推進。原先預計的偏東氣流亦在上星期日才於香港以東百多公里和偏南氣流產生匯聚,最終沒有把低壓槽推至香港。此外,大氣中低層的西南氣流沒有電腦模式所推算的那麼強,大氣的水汽亦不是那麼充足。最後,香港上空除了高層有強輻散之外,幾乎大部份電腦模式認為有利大雨發展的因素都「減了價」。廣東內陸沿著低壓槽的地區有地面氣流輻合而引發出雷暴,但這些雷暴並沒有像以往偶有南下影響香港,而只維持在香港以北的地區。
以現今的科技,就算是全球被公認為最好的電腦模式,仍未能完全準確模擬大氣的各樣變化。由於觸發強對流天氣的因素有很多,電腦模式預計這類型天氣的誤差較大。對流發展多少有隨機性,預報員在參考這些電腦模式結果時會特別小心,須不時留意模式有沒有調整預報,並密切監察及分析實況資料,在第一時間向公眾提供最新的評估。
天氣預測沒有百份之百準確,尤其是預測隨機性較大的強對流天氣。上星期六的天氣預測是我們好好學習的機會,預報團隊會作出事後分析及檢討,以吸取經驗並繼續提升預報技術。
李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