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颱風「5-6」

2012年4月3日

對很多人來說,這網誌標題似乎有點古怪。颱風「5-6」絕對不是北太平洋西部熱帶氣旋的新名稱。事實上,「5」和「6」是過去五十年間每年影響香港[註] 的熱帶氣旋數目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兩個數字。(參考圖一)

圖一     每年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數目的次數分布(1961-2010)。

圖一每年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數目的次數分布(1961-2010)。


香港的熱帶氣旋紀錄顯示,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數目有很大的年際和十年際變化。最少的一年只有兩個熱帶氣旋影響香港(1997 年及 2007 年),而最多的一年有 11 個 (1974 年)。表一提供了不同時段的熱帶氣旋平均數目。雖然所有平均數字均在5至7個的範圍內,但 30 年平均數由 1961-1990 年及 1971-2000 年的 6 至 7 個減少至在 1981-2010 年的平均每年 5 至 6 個。而 1961 至 2010 年的 50 年長期平均約為 6 個。

表一     進入香港 500 公里範圍的熱帶氣旋數目及熱帶氣旋信號次數在不同時段的平均數。

表一進入香港 500 公里範圍的熱帶氣旋數目及熱帶氣旋信號次數在不同時段的平均數。


30 年平均數目在近數十年有所下降是一個有趣的議題。在北太平洋西部,熱帶氣旋頻率之年際和十年際波動可能與多個影響區內海面溫度和大氣環流的因數有關,當中包括厄爾尼諾、拉尼娜和太平洋十年際濤動[1-2] ,它們的影響有著數年到數十年的週期。此外,最近一些研究亦指出人為氣候變化所引至的長期海面溫度上升及有關之大範圍大氣環流改變[3] 亦有可能影響熱帶氣旋的頻率、強度及移動路徑。由於引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的熱帶氣旋頻率改變的原因頗為複雜,並可能包括自然及人為因數,科學界仍然需要更多研究,以進一步理解自然(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及人為因素對過去與未來區內熱帶氣旋活動改變的相對貢獻。

圖二     1961 至 2010 年進入香港 500 公里範圍的每年熱帶氣旋(包括熱帶低氣壓)數目。
圖二1961 至 2010 年進入香港 500 公里範圍的每年熱帶氣旋(包括熱帶低氣壓)數目。


有鑑於區內熱帶氣旋活動有明顯的十年際及甚至數十年際變化,在不同 30 年時段的平均熱帶氣旋數目可能會有明顯的差別。所以在描述每年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數目之正常值時,參考 1961 至 2010 年的長期平均數目,即約每年 6 個,可能會較為恰當。



李子祥、鄭婉圓


註:指進入香港 (22.3o N,114.17o E) 500 公里範圍內的熱帶氣旋。 以 500 公里範圍作為熱帶氣旋影響香港的代用指標,是因為進入這個範圍內的熱帶氣旋平均數目 (約 6 個 )與香港每年需要發出本地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長期平均數目大致相同。


參考 :

[1]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http://www.hko.gov.hk/lrf/enso/enso-front_uc.htm

[2] 太平洋十年間濤動 http://www.hko.gov.hk/climate_change/pdo_uc.htm

[3] 氣候變化網頁 http://www.hko.gov.hk/climate_change/climate_change_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