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反應(確定性效應)及隨機性效應
輻射照射所做成的生物效應,通常分為「組織反應(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兩大類。
組織反應(確定性效應)
通過大量的動物實驗和其它實驗研究,再加上理論探討,科學家發現有些有害的效應,在劑量愈大時,對人的損害愈嚴重。當劑量降低到一定水平後,即「劑量閾值」,這類效應就察覺不到。這類效應稱為「組織反應(確定性效應)」。
組織反應(確定性效應)特點:
- 損害程度取決於吸收劑量
- 存在劑量閾值
例子: 白內障,皮膚損傷,生育能力損害等
組織反應(確定性效應)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劑量的大小,但只有在劑量超過一定閾值時才會出現。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 在二零一一年於「組織反應的聲明」中把眼睛晶狀體組織反應(確定性效應)的劑量閾值定為0.5戈。至於其他主要人體器官組織反應(確定性效應)的劑量閾值如下:
組織 | 效應 | 一次吸收(戈) | 長期分次吸收(戈- 每年) |
---|---|---|---|
睪丸 | 暫時性不育 | 0.15 | 0.4 |
永久性不育 | 3.5 - 6.0 | 2 | |
卵巢 | 不育 | 2.5 - 6.0 | > 0.2 |
骨髓 | 抑制造血功能 | 0.5 | > 0.4 |
資料來源: 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二零零七年建議書(第103號刊物)
隨機性效應
隨機性效應的嚴重程度是不受吸收劑量的大小影響。在一定的照射條件下,效應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而發生的機率則與劑量大小有關,並且不存在劑量閾值。
隨機性效應特點:
- 損害程度與吸收劑量無關
- 不存在劑量閾值
- 發生的機率與吸收劑量有關
例子: 輻射引致的癌病,遺傳效應
由於現時隨機性效應引發的癌症和遺傳病的治癒率仍然相當低,又不存在劑量閾值,所以隨機性效應出現率與劑量的關係便成為輻射防護研究的主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