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氣術語

    轉換天氣標記

    溫 度

    術 語 溫 度 (oC)
    嚴 寒 <= 7 oC
    寒 冷 8 - 12 oC
    清 涼 13 - 17 oC
    和 暖 18 - 22 oC
    溫 暖 23 - 27 oC
    炎 熱 28 - 32 oC
    酷 熱 33 - 34 oC
    極 端 酷 熱 >= 35 oC


    相 對 濕 度

    術 語 相 對 濕 度 ( % )
    非 常 乾 燥 0 - 40 %
    乾 燥 40 - 70 %
    潮 濕 85 - 95 %
    非 常 潮 濕 95 - 100 %


    描述風力的常用術語

    描述風力術語  蒲福氏風級 風速 (公里/小時) 
    無 風 0 級 <2 (公里/小時)
    輕 微 1 - 2 級 2 - 12 (公里/小時)
    和 緩 3 - 4 級 13 - 30 (公里/小時)
    清 勁 5 級 31 - 40 (公里/小時)
    強 風 6 - 7 級 41 - 62 (公里/小時)
    烈 風 8 - 9 級 63 - 87 (公里/小時)
    暴 風 10 - 11 級 88 - 117 (公里/小時)
    颶 風 12 級 >= 118 (公里/小時)


    天 氣 術 語

    天 氣 術 語 說 明
    天晴
    天晴
    指天空總雲量少過八分之六。如雲層稀薄能使大量陽光透過時,則雲量雖超過八分之六亦可說是天晴。
    多雲
    多雲
    指天空的總雲量在八分之六至八分之八之間。
    天陰
    天陰
    指天空全部給連續而深厚的雲層所遮蔽。
    密雲
    密雲
    有時多雲,有時天陰。
    陽光充沛
    陽光充沛
    表示絕大部分時間有陽光。
    部分時間有陽光
    部分時間有陽光
    指陽光頗為連續地出現,而且總的來說,有陽光的時間超過預報期的一半。
    短暫時間有陽光
    短暫時間有陽光
    指陽光祇是間歇性地出現,而且總的來說,有陽光的時間不及預報期的一半。
    天色明朗
    天色明朗
    表示雲量雖多,不過雲層稀薄,有時更可能有陽光透過。
    驟雨或陣雨
    驟雨或陣雨
    時間短暫的雨,通常是指由對流雲所產生之降水。其特徵為驟始驟止,雨前雨後,天空多會晴朗。
    間中有驟雨
    間中有驟雨
    指天空的對流雲相當多,而大部分地區會間歇地有驟雨下降,不過每個地區下雨的時間可能不同。
    零散驟雨
    零散驟雨
    表示天空的雨雲零散分佈,而部分地區有雨,部分地區可能完全無雨。
    局部地區性驟雨
    局部地區性驟雨
    指雨雲較稀少而孤立,故除小部分受影響的地區有雨外,其他地區可能無雨。
    狂風
    狂風
    指風速突然大幅度增加而強烈風力最少維持一分鐘,比陣風持續的時間較長。狂風伴隨雷暴,出現時除瞬時風速突增,風向突變外,其他氣象要素如氣溫等常有劇變。狂風的影響範圍雖然較小,但破壞力有時並不弱於一般熱帶氣旋。
    狂風驟雨
    狂風驟雨
    即驟雨下降時伴有短暫的強風或烈風,風勢起伏較為突然。
    雷雨
    雷雨
    指積雨雲降水,特徵是驟始驟終,降水強度迅速改變,並伴有雷。
    毛毛雨
    毛毛雨
    水滴微細的雨。
    雨
    這是由深厚層狀雲產生的降水。通常比驟雨較有持續性,但雨量卻比驟雨為少。
    雷暴
    雷暴
    雷暴是指由積雨雲所產生的地區性惡劣天氣,經常伴有閃電及雷聲,並間有強烈陣風及大雨,在適當的天氣情況下,更偶有落雹。雷聲的起因,是由於閃電所經的空氣,突然受熱膨脹而又迅速冷卻收縮所致。如從看到閃電至聽到雷聲所需的時間,以三秒作一千米計算,則可以估計閃電區的距離。
    霧,薄霧,煙霞
    霧,薄霧,煙霞
    在近地面的空氣中,因水汽凝結而成的微粒,浮游在空中而阻礙視線時,視程在1000米以下稱為霧;在1000米或以上則為薄霧;如障礙微粒屬塵埃或煙屑,則稱為煙霞(國內稱灰霾)。
    霜凍
    霜凍
    是指近地面氣溫降低至冰點或者以下的嚴寒情況。通常有地面霜或白霜形成。地面霜是指地面表層溫度降至冰點以下而引致水份凍結成霜的情況。白霜是冰晶的沉積,在地面物體上直接昇華而成,常積在樹葉邊沿,電線木桿等。
    露
    是地面空氣因晚間輻射冷卻,溫度降至露點以下,使到近地面大氣中水汽達到飽和程度而凝結成的水滴。故此露多出現於清晨,而積聚在草上或其他地面物體的表面。
    雹
    是從深厚積雨雲下降的堅硬冰塊,通常與雷暴相伴。
    風浪
    風浪
    風浪是風推動海面所產生的水波。不同波浪高度的風浪可用以下名稱描述:
    風浪描述 風浪波高
    無浪 0 - 0.1 m
    平靜 0.1 - 0.5 m
    小浪 0.5 - 1.25 m
    中浪 1.25 - 2.5 m
    大浪 2.5 - 4 m
    非常大浪 4 - 6 m
    巨浪 6 - 9 m
    非常巨浪 9 - 14 m
    極巨浪 超過 14 m
    湧浪
    湧浪
    風浪是風推動海面所產生的水波。風浪在海上傳播,遠離其生成區域,成為「湧浪」。過往「湧浪」也曾被稱為「暗湧」。由熱帶氣旋風力所產生的湧浪,傳播速度比熱帶氣旋本身的移動速度要快得多。即使熱帶氣旋與香港仍有一段距離,風雨還未開始影響香港,這些湧浪可能已抵達沿岸地區。當湧浪進入淺水區時,浪的高度會急劇增加,對身處岸邊或在近岸海面活動的人士構成威脅。
    冷鋒
    冷鋒
    冷鋒是在前進著的冷空氣團與暖空氣團的界線,亦即寒潮的前鋒。冷鋒經過時,當地的天氣情況通常有下列變化﹕氣壓增加,氣溫下降,風向順轉(即順時針方向轉變),有驟雨或雷暴。但一般到達華南地區的冷鋒,並不一定有上面所說那樣明顯的變化,它們的性質,常常都變得比較溫和。
    暖鋒
    暖鋒
    在前進中的暖氣團與冷氣團的界線,稱為暖鋒。暖氣團在冷氣團上面滑升,通常在暖鋒之前廣泛地區有降水。
    高空擾動
    高空擾動
    一個位於大氣層高層的擾動,其氣流的形態一般會促使高空的空氣變得不穩定,有利於雲及降水的形成。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
    這是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及超強颱風的統稱。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這是產生在熱帶地區的氣旋,其最大風力為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
    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
    這是比熱帶低氣壓較強烈的氣旋,風暴地區最大風力為每小時63公里至87公里。
    強烈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如果繼續加強以至最大風力達到每小時88公里至117公里時,就稱作強烈熱帶風暴。
    颱風
    颱風
    熱帶氣旋的最大風力達到每小時118至149公里。
    強颱風
    強颱風
    強颱風是比颱風較強的氣旋,風暴地區最大風力為每小時150至184公里。
    超強颱風
    超強颱風
    這是熱帶氣旋中最強烈的一種,風力時速為185公里或以上。
    季候風
    季候風
    由於海洋和陸地受熱的程度不相同,地面氣壓出現顯著的差別,從而導致一股有季節性的持續氣流,稱為季候風。在華南地區,秋、冬季常吹東北季候風,而在夏季則通常吹西南季候風。
    強烈冬季季候風
    強烈冬季季候風
    在冬季(一般指十二月至二月),當季候風帶來寒冷天氣並伴隨有強風時,會稱之為強烈冬季季候風。
    極端寒潮
    極端寒潮
    如強烈冬季季候風令氣溫急劇下降,達至嚴寒水平,而風力達烈風程度,會稱之為極端寒潮。
    低氣壓
    低氣壓
    當某一地區的大氣壓力比該地區外圍低時,這個系統便稱為低氣壓或氣旋。低氣壓沒有一定的面積,直徑可能由100至2000公里。低氣壓地區的天氣通常比較不穩定。在北半球,環繞著低氣壓的空氣循反時針方向運行;在南半球則相反。
    反氣旋或高氣壓
    反氣旋或高氣壓
    當某一地區的大氣壓力比該區外圍高時,我們稱之為反氣旋或高氣壓。在北半球,反氣旋週圍的氣流是順時針方向運行的。一般來說,高氣壓地區內的天氣比較穩定而明朗。
    高壓脊
    高壓脊
    高壓脊為高氣壓的延長部分,該區的大氣壓力,較其兩旁為高,情形仿如高山伸展而成的山脊一樣。高壓脊地區與高氣壓區相同,天氣大致上較為穩定。
    低壓槽
    低壓槽
    低壓槽為氣旋的延長部分。因該區的大氣壓力比其兩旁為低,所以稱為槽,取其陷下的意思,其情況與高壓脊相反。
    顯著降雨概率
    顯著降雨概率
    「顯著降雨概率」表示當日廣泛地區的全日降雨量,接近或高於10毫米(即約雨季期間的日降雨量平均值)。
    大暴雨
    大暴雨
    指一小時雨量超過100毫米的大雨。
    特大暴雨
    特大暴雨
    指一小時雨量超過140毫米的大雨。


    於天氣預報中使用的描述性用語

    術 語 說 明
    初 時 主要用作描述預報時段內前半部的天氣情況或變化。
    稍 後 主要用作描述預報時段內後半部的天氣情況或變化。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