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感覺熱辣辣

星期五, 2017年8月18日

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同樣看到天文台報告的氣溫是32度,有些日子覺得特別熱和翳悶,但有些日子感覺則好一些。是什麼導致這種分別呢?

原來影響人體對熱的感覺不單止是溫度,其實濕度、風速和太陽照射也扮演相當角色。身體會透過汗水的蒸發來散熱,但如果周圍空氣的濕度高,蒸發速度便會減慢,因此身體散熱較差,容易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另外,在人體表面經過的空氣能幫助帶走身上的熱能,因此在細風的時候,帶走的熱能較少,人會感到特別熱。而太陽的照射把熱能直接傳到身上,暑熱感覺更加明顯。

為了表示人體感覺暑熱的程度,世界各地的氣象機構採用了不同的指數,考慮的因素及計算方法不盡相同,現時國際上還未有統一的做法。例如美國採用的熱力指數(Heat Index)是表示人體在空氣濕度高的時候所感覺到較高的溫度,比儀器量度的氣溫可高出數度至十多度不等。要留意的是,此指數只考慮氣溫和濕度,沒有把風速和太陽照射計算在內。

「香港暑熱指數」是根據儀器量度的 自然濕球溫度、黑球溫度和乾球溫度綜合計算

「香港暑熱指數」是根據儀器量度的 自然濕球溫度、黑球溫度和乾球溫度綜合計算

至於香港天文台用來反映人體感覺暑熱程度的是「香港暑熱指數」,是一個咨詢了持份者意見、與本地大學合作研究本港入院率與氣象觀測的關係所得的指數,一併考慮了氣溫、濕度、風速和太陽照射的因素,能切合香港濕度普遍較高的環境。一般來說,當指數在30左右或以上,即使氣溫不太高,市民亦應採取適當的防暑措施

天文台經過一輪試驗,近日(2017年8月14日)加強了「香港暑熱指數」服務,除了市區京士柏的實時「香港暑熱指數」以外,還增加發放位於上水雙魚河的數據,讓市民掌握新界郊外的暑熱情況。夏日炎炎,大家除了參考「香港暑熱指數」,亦應留意天文台發出的酷熱天氣警告或炎熱天氣特別提示,避免暑熱天氣影響健康。


李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