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久違的十號風球

2012年4月17日

熱帶氣旋警告是香港和東亞地區其中一種歷史最悠久的天氣警告。香港的「颱風警告」系統始於 1884 年,即香港天文台成立之後一年。該系統多年來經歷了好幾次的修訂。 1973 年,天文台作出了最近的一次修訂,把 5 號至 8 號風球分別由 8 號西北、8 號西南、8 號東北及 8 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而這個 1-3-8-9-10 的系統一直沿用至今[1] 。 在這五個信號中,十號颶風信號 (簡稱十號風球) 肯定是最為少見和引人注意的。在 1947 至 2011 年的 65 年間,共有 12 個颱風需要發出十號風球,平均約每 5 至 6 年一次。

在過去一個世紀,造成最大傷亡的兩個熱帶氣旋出現在 1906 年和 1937 年,分別導致大約 15,000 和 11,000 人死亡。而破壞力大的風暴潮是這兩次風災造成如此大傷亡的主因。颱風溫黛在 1962 年引致 183 人死亡,是二次大戰後最具殺傷力的颱風[2] 。經過多年的努力,香港已發展出一套有效的警告系統和嚴格的建築標準,保障社會大眾的安全。隨著各種防災減災措施的實施,香港過去 50 年由熱帶氣旋引致的死亡/失蹤數字穩定下降。

圖一
香港於 1960 至 2011 年期間由熱帶氣旋引致的死亡或失蹤人數。



圖二

1962 年 9 月 1 日香港夏令時間上午 9 時的天氣圖,當時颱風溫黛正面吹襲香港,十號風球正在懸掛。


如我們之前的網誌[3] 所提及,南海的熱帶氣旋活動在近 20 年處於相對平靜的時期,十號風球的數目自 1980 年代開始減少,過去 30 年僅發出過兩次十號風球,分別是 1983 年的愛倫[4] 和 1999 年的約克[5]

隨著近數十年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次數略為減少,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香港的熱帶氣旋風險已相應減低。事實上,除熱帶氣旋吹襲次數外,某處地方的熱帶氣旋風險還要取決於很多其他因素,例如基建、地形、市民對警告的反應、社會警覺性及準備程度等。

一個熱帶氣旋活動相對較平靜的時期可能會降低社會對熱帶氣旋威脅的警覺性及準備程度,特別是對從未經歷過風災的年青一代。這有機會在大風暴來臨時引致更高的風險。最近國內一個有關熱帶氣旋災害的研究指出,雖然平均每年在廣東省登陸的熱帶氣旋數目遠高於浙江、福建和廣西省,但每個登陸熱帶氣旋在廣東省所導致的平均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則明顯較浙江、福建和廣西省為低。部分原因是相比其他較少有熱帶氣旋登陸的省份,廣東省對颱風吹襲有較佳準備。

雖然至今香港已有十多年沒有發出過十號風球,但這並不表示十號風球的發生次數不會在不久的將來回復長期平均頻率的每 5 至 6 年一次。此外,近年台灣、日本和菲律賓分別受颱風莫拉克 (2009)[6]、颱風塔拉斯 (2011)[7]、熱帶風暴天鷹 (2011)[8] 吹襲導致的重大災情已清楚向我們展示了熱帶氣旋對沿岸地區的潛在威脅。

“我們是否已準備好應對下一個十號風球?”,這應該是我們每年風季開始之前撫心自問的問題。



李子祥呂永康


參考:

[1] 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史沿革 http://www.hko.gov.hk/informtc/tcsignal_history_uc.htm

[2] Report of Typhoon Wanda 1962 http://www.hko.gov.hk/informtc/no10/wanda/wanda.htm

[3] 颱風「5-6」,2012 年 4 月 3 日 http://www.hko.gov.hk/blog/b5/archives/00000120.htm

[4] Report of Typhoon Ellen 1983 http://www.hko.gov.hk/informtc/no10/ellen/ellen.htm

[5] 1999 年颱風約克報告 http://www.hko.gov.hk/informtc/90s/york/yorkc.htm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Typhoon_Morakot

[7] http://www.jma.go.jp/jma/en/typhoon_Talas.html

[8]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opical_Storm_Washi_(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