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

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

十號颶風信號,俗稱十號風球,是最高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發出的次數不多。

十號風球的發出,表示香港的風力已經達到或將會達到颶風程度(即持續風速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颶風的範圍,主要是在繞著風眼附近的環形地帶,因此發出十號颶風信號是需要一股颱風或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在香港近距離(大約100公里)內掠過,也就是一般所謂「正面吹襲」香港。雖然2025年的樺加沙在香港以南約120公里掠過,但受其廣闊的颶風區影響,天文台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樺加沙是自1946年以來引致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而距離香港最遠的熱帶氣旋。

考慮到香港在亞洲東部的漫長海岸線上只是一個極其渺小的目標,難怪縱使平均每年有約15 個颱風(1961-2020年平均)在中國南海和北太平洋西部形成,香港自第二次大戰至今,卻只發出19次十號颶風信號。換句話說:約每60個颱風才有一個會引致香港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六十年代初期,香港曾經多次發出十號颶風信號。1960至1964年期間平均每年一次,而1964年更出現一年內兩次。在這段忙碌的日子過後,十號風球的出現頻率減少至每三或四年一次。八十至零零年代這三十年則較為平靜,期間只有兩次,分別為1983年及1999年。自一零年代開始,十號風球的出現頻率再次變得較為頻繁,2010年之後出現六次,包括2012年、2017年、2018年、2023年以及2025年的一年兩次,而當中2025年的韋帕及樺加沙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十號風球,是自1964年以來再度一年內兩發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自1946年以來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當中,只有1961年的愛麗斯(Alice)及1968年的雪麗(Shirley)的風眼直接穿過香港天文台。若論十號風球生效的時間,1999年約克(York)則創下了最長的紀錄 – 11小時。溫黛可算是最兇猛的颱風。當溫黛的風眼經過香港時,氣壓急跌,在1962年9月1日創下了歷來的最低紀錄953.2百帕斯卡。在溫黛襲港期間,維多利亞港的每小時平均風速達133公里,最高陣風紀錄是每小時259公里,而大老山的陣風更高達每小時284公里,這都是歷來的紀錄。

溫黛最接近香港時,剛巧是潮漲時間,引致低窪地區嚴重水浸。吐露港的潮水高度竟達海圖基準面以上5.4米,而正常的漲潮只有2.2米。因此,風暴潮帶來重大損失,尤其在沙田和大埔區,災情特別嚴重。雖然2018年山竹吹襲香港期間接近小潮日子,但由於山竹環流廣闊、風力強勁,本港多區均錄得破紀錄的風暴潮,引致沿岸多處低窪地區出現嚴重水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