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雷达图像廊-历史照片

历史照片

Decca 41 雷达 - 天文台的第一台风暴探测天气雷达
Decca 41 雷达

直径4.3米的双弧形天线

天文台风暴探测天气雷达的历史始于1959年。当时第一台天气雷达Decca 41是安装在离平均海平面约580米高的大老山上。

下图是直径4.3米的双弧形天线。

 

1962年台风温黛
1962年台风温黛

台风温黛 1962年9月1日 上午5时正

台风温黛是香港有史以来其中一个最具破坏力的台风。这图像是天文台于1959年在大老山安装的首台风暴探测天气雷达所捕捉到的。

图中清楚可见的地方是温黛的螺旋雨带(白色),而雨带围绕著的黑色中心便是该台风的风眼。

当温黛迫近香港时,天文台在1962年9月1日上午6时15分悬挂了十号飓风信号。而当风暴在该日早上横过时,天文台录得最高阵风为每小时259公里,这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整个香港都广泛受到破坏及有人命伤亡,其中有130人死亡,53人失踪,及约7万2千人无家可归。

 

Plessey 43S 雷达 - 天文台的第二台风暴探测天气雷达
Plessey 43S 雷达

1966年,天文台在大老山安装了一台较先进的天气雷达。此图所见是该雷达的天线罩,能抵御强风及恶劣天气,保护内里的雷达天线。

 

天文台职员在Plessey 43S雷达的屏幕前工作
天文台职员在Plessey 43S雷达的屏幕前工作

工作中的天文台职员。由于当时是使用单色阴极射线管(CRT)显示雷达图像,所以工作人员需处身于黑房中观看图像,并在透明胶片上描绘出雷达回波,以作天气预测之用。

 

1971年台风露丝
1971年台风露丝

台风露丝 1971年8月16日

台风露丝是在70年代影响本港的另一个非常猛烈的台风。

雷达清楚捕捉到露丝的风眼及位于其北面的强烈雨带。

当露丝袭港时,天文台受到6个小时的烈风吹袭,香港机场录得1个小时的飓风风速,哥连臣和横澜岛录得2小时的飓风风速,而长洲和大老山都分别录得3小时和4小时的飓风吹袭。 十号飓风信号在1971年8月16日下午10时50分悬挂。

受这次风灾影响,一共有5,644人,包括1,032个家庭无家可归,并有653间木屋被摧毁,24座建筑物受破坏,其中6座已无法维修或倒塌。

 

1970年代拥有双重眼壁的台风 - 台风爱茜及台风荷贝
台风爱茜

在台风的生命周期中,出现双重眼壁的情况并不罕见。 天文台的雷达在1975年的台风爱茜及1979年的台风荷贝清楚地捕捉到这特征。 爱茜及荷贝均是强烈台风,它们中心风速每小时超过200公里。天文台在这两个风暴袭港期间都需悬挂十号飓风信号。

台风爱茜 1975年10月14日 上午1时正
台风荷贝
台风荷贝 1979年8月2日 上午8时正

 

数码雷达 - 天文台首台电脑化雷达
数码雷达

天文台在1983年安装了第一台配备了电脑的雷达。 雷达图像显示在彩色萤光幕上,并以不同的颜色代表降雨的强弱程度。该系统亦提供一些较先进的功能如图像动画和利用外推法预测雷达回波的移动,雷达图像并会储存于电脑磁带中。

 

1983年台风爱伦
1983年台风爱伦

台风爱伦 1983年9月9日 上午3时06分

在1983年,天文台安装了一台电脑化的雷达,及时捕捉到台风爱伦袭港时的雷达图像。 爱伦是唯一一个在1980年代需要悬挂十号飓风信号的热带气旋。

雷达图像显示出爱伦的圆形风眼及其南面较强烈的回波。 当时爱伦在香港以南,非常接近本港,但移动缓慢,因而使长洲受了5小时的飓风吹袭,最大的每小时平均风速达167公里,阵风则达每小时237公里。 受到爱伦较缓慢的移动速度及持续的大风的影响,海平面明显上升(被称之为'风暴潮'),引致九龙西部广泛水浸。爱伦袭港期间,十号飓风信号悬挂了8个小时。

 

大老山天气雷达 - 天文台第一台多普勒雷达
大老山天气雷达

天文台于1994年在大老山设置第一台多普勒雷达。所谓多普勒原理,可通过救护车响号的声调转变来解释:当救护车走近时,响号的声调会升高;远离时,声调则降低。故此,这台多普勒雷达除可探测降雨强度外,还可利用多普勒原理来探测雨点的移动速度。

 

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
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

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

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是专门探测由对流风暴引起的微下击暴流和风切变。这些天气都能影响在香港国际机场升降的飞机的安全。这台雷达位于机场东北面约12公里的大榄涌,有效地监测可能影响跑道的对流风暴。

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能将风切变警告重叠地显示在雷达回波图上面。下图显示在2002年5月20日晚上沿著机场跑道出现了可引致飞机有35海里失速的风切变警告(红色地区),而当时有一龙卷风正影响著机场范围的东南部。

 

大帽山风暴探测天气雷达
大帽山天气雷达

直径8.5米的大帽山天气雷达碟型天线

天文台于1999年年初在全港最高的山 -- 大帽山 -- 设置了一台更先进的多普勒雷达。这台雷达配备了直径8.5米的大型天线及高稳定度的发射器,能获取较高分辨率的数据,因而能更清楚展示风暴的结构,以帮助天气预报。

雷达是预报员很有用的工具,它帮助预报员准确发出警告,如热带气旋、暴雨及山泥倾泻警告;并为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在作出短期恶劣天气预报中提供不可或缺的数据。

藏于雷达天线罩内,直径长达8.5米的大帽山天气雷达碟型天线(下图),不断地扫描香港500公里范围内的雨区。

 

台风约克 1999年9月16日
台风约克 1999年9月16日

立体雷达图像能清晰地显示雨及风暴的结构。左图清楚显示台风约克的圆形风眼及螺旋雨带。虽然当时十号飓风信号仍然生效,但由于香港处于风眼内相对平静的天气中,所以当天早上风和雨都稍为歇息。然而,当风眼离开本港时,这平静的片刻就被狂风和大浪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