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台五年策略計劃 (2022 – 2026)
本策略計劃建基於天文台的「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抱負、使命及信念」和可預見的挑戰與機遇,闡述天文台在2022至2026年五年期間的優先工作綱要,以及部門發展的整體方向和目標(2024年進行了一次中期檢視)。計劃包含四大策略(WISE,代表天氣Weather、創新Innovation、結構Structure和參與Engagement)、八項目標及其相應行動。
策略一 多元天氣、氣候與地球物理服務 (Weather)
目標1: 提供更準確和適時的天氣預報和警告,以及加強的地球物理服務,減低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
行動:研究和加強天氣預報預警技術,特別是高影響天氣事件,提升預報的準確度、及時性和時效,加強警告信息發放的及時性和更新頻率。持續發展和改進預報系統,包括臨近預報系統、數值預報模式及人工智能模型。推出更多與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影響相關的服務,包括概率預報、分區預報及風險評估,發展多重災害預警服務,並加強地震和海嘯的預警服務。
目標2: 提高社會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應變能力。
行動:積極監察和研究氣候變化的課題,提供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最新資訊和評估結果,包括利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評估報告的電腦氣候模式數據來更新香港氣候推算。持續推動有關氣候變化的公眾教育。積極參與研究和開發新服務,以應對全球變暖而導致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
策略二 創新科技發展與應用 (Innovation)
目標3: 以創新科技提升天文台的業務效率和開拓新型公眾服務。
行動:利用人工智能自動化天文台的工作,提升業務效率和服務質素。應用大數據分析及雲端計算,揉合新一代通訊及虛擬實境科技,加強和開拓新型公眾服務,發展大灣區智慧城市的天氣與氣候服務。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發展尖端的三維視覺技術,將天氣和其他資訊整合,以支援專業用戶決策及更有效向公眾傳遞信息。
目標4: 應用新科技提升監測和預報能力。
行動:探討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下,應用無人機、機械人和遙感科技於氣象、海洋、地球物理及輻射監測,揉合機器學習以提升監測和預報技術、加強天氣資訊服務和情況認知、並就研究和應用的成果發表科學論文。
策略三 設施裝備與人才結構 (Structure)
目標5: 加強天文台的系統和設備,以配合未來新發展。
行動:落實興建為配合天文台未來發展而設計的副樓,繼續提升天文台的系統和設備,包括擴展陸地、海洋和空中觀測系統網路,增設監測太空天氣儀器,以及加強資訊系統,為不同用戶提供更多元化服務。繼續加強支援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運作的航空氣象設施。進一步提升天文台電腦的運算資源,以處理日益龐大的數據量及支援天氣臨近預報系統、數值預報模式和人工智能模型,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中的氣象服務。
目標6: 提升團隊專業水平和服務質素。
行動:加強天文台團隊的專業培訓和知識傳承,繼續擴大天文台業務品質管理範圍,致力設定更高品質目標,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為大專院校學生提供實習和培訓機會,吸納天文台所需的人才。
策略四 伙伴參與及公眾溝通 (Engagement)
目標7: 透過多元伙伴合作開拓新服務。
行動:與不同政府部門和公私營機構合作。與持份者合作,開發專為航空和低空經濟等活動提供的高分辨率天氣資訊服務。開放與融合更多天氣相關數據以開拓嶄新的公共及個人化天氣服務。積極參與國際和區域合作,帶領推動相關發展以實現業務應用和服務轉型,擴闊和深化與大專院校的科研及培訓合作。運作虛擬的「一帶一路」國家氣象培訓中心,以促進國際氣象合作。
目標8: 加強公眾溝通以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行動:透過多種渠道持續推動公眾教育,走進學校及社群,開拓更多外展活動。加強社交媒體服務,完善天氣預報和警告的信息溝通內容和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