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曆法
曆法是為了配合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據天象而制訂的計算時間方法。在中國,農業向來是經濟的命脈,而農業依賴曆法以計算季節的更替,因此中國採用的曆法又稱為農曆。
根據月球環繞地球運行所訂的曆法稱為陰曆;根據太陽在不同季節的位置變化所訂的曆法稱為陽曆;農曆是涵蓋月球運行規律及太陽位置變化的陰陽曆。
農曆的基礎是「回歸年」和「朔望月」。「回歸年」是太陽接連兩次通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365.2422日(365日5小時48分46秒)。「朔望月」是月球接連兩次朔(新月)或兩次望(滿月)相隔的時間,即29.5306日(29日12小時44分3秒)。
對古時一般生活需要來說,以月相的變化(即新月>上弦>滿月>下弦>新月)來計算日子是比較方便的方法。農曆以朔為每個月的開端,這時月球和太陽的黃經相等,日食發生時必定是朔。月食發生時必定是望,這時月球和太陽的黃經相差180度。
由於12個「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跟「回歸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過10日,把相差累積起來便成為閏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時代,中國曆法便採用十九年七個閏月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