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氣候與疾病息息相關 「亞仔,天文台話今晚翻風,記得著多件衫返學呀!」這是母親們溫暖的囉唆,亦反映了人們對急劇天氣變化的戒心。 天氣同防病治病的關係是很複雜的。一般來說,當天氣發生急劇變化時,由於人體機能一時不能適應這些變化,產生了生理性失調,因而減低了身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就會引起疾病。最普遍莫如寒潮到來引起的感冒。根據華東一些不完全的資料統計﹕冬季是感冒的多發季節,每當冷空氣南下,特別是低溫降到零下的一兩天內,感冒病人就大量增加。另外,風濕關節痛亦與天氣變化關係密切,有人甚至認為它是天氣變化的預兆。有文獻報導每當溫度升降超過攝氏三度、氣壓變化超過三個百帕斯卡、相對濕度變化超過百份之十時,風濕關節痛的病人就會顯著增多。 有時,持續的異常天氣,也會對健康做成威脅。去年夏天,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破紀錄的高溫,不是使很多人中暑嗎﹖人是恆溫動物,為了保持體溫不變,就要不斷向外界排出身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量,當氣溫接近或高於皮膚的溫度時,身體向外散熱就不暢順,這時人體就會增加流汗,用蒸發的方式散熱,如果這時環境相對濕度高,汗液難以蒸發,身體就散不到熱,就會中暑了。 另外,一些天氣情況會間接對健康帶來影響。例如在穩定及吹微風的天氣條件下,大氣內的微塵往往聚而不散,就會影響路人的呼吸系統,哮喘的發病率亦會大增。這種情況在大城市比較嚴重,記得今年初本地的空氣污染指數偶有超過一百之時,鬧市中的行人都抱怨呼吸困難。至於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倫敦發生的震動全世界的煙霧事件,導致多人死亡,就是同類型但更嚴重的事故了,事後查明,致死原因是空氣中的污染物進入人的呼吸系統,引起病變所致。 上面講述了短期天氣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但長期的氣候變化,例如因溫室效應使全球平均溫度逐漸升高,可能有更大的潛在危險性﹕就是帶來新的疾病,或是使過去被認為已受控制的舊疾病又重新出現和蔓延。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最近一份報告中透露,自從一九七六年以來,全世界出現了三十種新發現的疾病;至於下列幾種一度受到控制的疾病﹕具抗藥性的肺結核、白喉、百日咳、麻疹、瘧疾、登革熱、黃熱病及霍亂等,又有再度蔓延的趨勢。 以瘧疾為例﹕瘧疾是一種發源於非洲、由瘧蚊傳染的疾病。到本世紀五十年代,已在世界範圍內受到控制。但到了七十年代末期,瘧疾又再廣泛傳播。八十年代後期,發病區域擴大,到過去五年當中,出現頻率比五十年代多了四倍。引起瘧疾重新流行的因素很多,也非常複雜,但肯定同氣候變暖有關﹕例如氣候變暖使霜凍帶向高海拔地區退縮,原來在非洲中部高原沒有瘧疾,現在已有瘧疾發現。又例如本來在美國已經絕跡的瘧蚊,又在一些比較潮濕炎熱的地區出現。現時全世界每年約有五億人染上瘧疾,其中約二百多萬人死亡(大部份是兒童),能不使人警惕嗎﹖所以,天氣同防病治病的複雜的關係,是很值得病理學家和氣象學家共同努力,找出其相關的規律。 ﹝文匯報 2000年6月7日﹞ |
※ 多謝文匯報之允許,轉載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