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不要讓雷暴趕上你 「轟隆」一聲令我從酣睡中驚醒過來,雷暴的到來確實令人覺得煩惱。在香港,雷暴通常發生在春、夏兩季,平均每月便有五天錄得雷暴。 雷暴的發展始於溫暖、潮濕及不穩定的空氣向上抬升。空氣上升的原因很多,如地面受太陽照射加熱、地面氣流的匯聚、氣流碰上高山而爬升等。空氣上升後冷卻,內含的水氣凝結成為水點或冰晶。若釋放的熱能量夠多的話,氣流更會持續上升,高度超過10公里的積雨雲繼而產生。雨水隨後降到地面。降雨帶動空氣下沉是雷暴中出現下沉氣流的部份原因。 雷暴的特徵當然是咆哮的雷聲及奪目的閃電。現時,閃電產生的過程還未被完全確定。但一般相信,積雨雲內上升及下沉氣流引致雲內的正負電荷分隔,電位勢不斷累積直到超過空氣能夠抵抗的時候,一條放電通道便會出現,並開始產生「雲對雲」或「地對雲」的放電現象,這便是我們看到的閃電。閃電時產生的熱量令週遭的空氣急速膨脹,轉換成聲波傳送到耳中,成為「隆隆」的雷聲。在雷暴期間,如果你或你的愛貓突然「毛髮直豎」,可能顯示空氣中的電位勢在你附近增強,放電通道也許就在不遠處。 伴隨雷暴而來的是傾盆大雨。當環境條件配合時,從積雨雲降下的可以不只是雨,甚至是冰雹。在香港亦有降雹現象,在我們這個位處亞熱帶區域的地方看到冰塊從天上掉下來比較少見,曾有市民在地上拾到雹塊立刻珍而重之將它放到冰箱內收藏。但事實上雹暴絕不有趣,大雹塊從高空墜下的威力就如炸彈一般。在1981年,有報告說個別雹塊直徑達10厘米,一些屋簷也給穿了洞。試想想它的破壞力有多大! 雷暴的下沉氣流有時會帶來一種名為微下擊暴流的危險天氣現象。這現象由芝加哥大學藤田﹝T. Theodore Fujita﹞教授首先發現。話說1974年藤田教授在美國視察地上由風暴造成的破壞時,觀察到一些從一個中心點向四面八方擴散的破壞痕跡。這使他回憶起1945年原子彈在廣島、長崎爆發點附近遺留下來的破壞痕跡,兩者的形狀甚為相似。當年他正在研究原子彈要在甚麼高度爆發才能造成如斯的破壞。他據此推論風暴過後那相似形狀的破壞痕跡應該是由雷暴的強勁下沉氣流所造成的。當時科學家一般都不甚相信雷暴的下沉氣流可以如此強烈,但其後的觀測驗証了藤田教授敏銳的觀察。微下擊暴流尤其對低空中飛行的航機構成危險,碰上它時飛機師要打醒精神,盡量避開。 遇到雷暴的最佳應付方法是「避之則吉」,例如不要逗留在空曠地方、樹下或桅桿旁;切勿游泳或進行水上運動等。教大家一個簡單的法則:看見閃電時開始在心裡數,若3秒後聽到雷聲,表示雷暴正距離你1公里遠,最快於一、兩分鐘內它便可能趕上你了,應盡快找個地方躲避! ﹝文匯報 2000年8月30日﹞ |
※ 多謝文匯報之允許,轉載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