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監察颱風的天眼

徐傑志

你可曾夢想擁有「千里眼」,能看透千里以外的事物呢?這些已非孩提時的白日夢或武俠小說裏的情節,人類已實實在在擁有遠觀千里之能力,而且發展迅速,這就是「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其實並不是一個初生嬰兒,它可以說是一個中年漢了。自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個人造衛星上太空,至今全世界已總共發射了數千個,而其中有二千多個仍在軌道上運行呢。「人之初,性本善」對「人造衛星」來說,可能用不着,因為它的催生可以說是美蘇冷戰時期的軍事產品。但它的善良本質亦不斷地在成長時被科學家們發掘出來,它現時已在多個領域上為人類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務,包括氣象、通信、海洋及陸地資源的觀測等。

「人造衛星」可用它的軌道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極地軌道衛星」和「地球同步衛星」。「極地軌道衛星」是指衛星環繞兩極而運行,它們通常在地球表面數百公里上。「地球同步衛星」亦稱為「靜止衛星」。故名思義,它們的軌道與地球自同步,因此從地面上看,它們在空中的位置都是靜止不動的。物理學的原理令這些「地球同步衛星」都只能乖乖地安放在赤道三萬六千公里的上空。

這兩衛星兄弟各有優點,互相補足。「極地軌道衛星」距離地球較近,因此觀測較為細緻,但即時觀測的範圍亦較小。由於它們相對於地面不停移動,所以不能連續觀測同一地區,有些「極地軌道衛星」需要兩三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回到同一地區。因此這類衛星在一些需要分辨率高,但變化不快的觀測,如地質資源探索及應用方面極為有用。另一方面,「地球同步衛星」的觀測大多較為粗糙,但它能連續觀測大範圍同一地區,所以用於觀測尺度大、變化快的系統,如天氣系統是極為適合的。

天文台現時擁有一雙「天眼」,一隻是日本的「地球同步氣象衛星五號」,另一隻是中國的「風雲二號衛星」。它們兩顆都是「地球同步衛星」,默默地在天空上,為我們監察著周遭的天氣。沒有「天眼」之前,對於颱風的生成、發展和移動,主要是靠海面遠洋船及地面天氣站的觀測。由於這些觀測相對於颱風的尺度來說是不多的,尤其在颱風的家鄉-海洋更是稀少,所以過往天氣預報員監察颱風的能力是極為有限的。

例如一九零六年,一個颱風從菲律賓方向吹來,船隻都觀察不到,結果香港毫無防備,颱風襲港時風雲驟變,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一日之間造成過萬的人命損失。有了「天眼」之後,我們已可早在颱風遠在天邊醞釀時,掌握於股掌之中。颱風的生老病死和它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這雙「天眼」,有時甚至需要追蹤十數天才完成這生命的歷程。

「人造衛星」不僅對颱風的監察特別有用外,對暴雨、甚至冷鋒的預報亦很有幫助。春天時份,當我們頭頂上還是睛空一片、星星閃爍時,預報員可能已憂心忡忡,因為他「看見」遠在廣西的雷雨區正在不斷發展及移近,我們的天氣快將要轉壞呢。此外,「人造衛星」雖然看不到地面的氣溫變化,但因為冷鋒通常會伴隨著一片廣闊雲帶,預報員可利用觀測這雲帶的動向,追蹤冷鋒橫過中國大陸的情況。

「人造衛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們亦是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靈魂之窗。我們能有準確的天氣預報和及時的警告,除了倚靠預報員的專業知識和其他儀器的輔助外,我們還應感謝這一雙寶貴的「天眼」。
天文台預報員利用人造衛星雲圖監察天氣變化
天文台預報員利用人造衛星雲圖監察天氣變化
颱風森姆襲港時,「天眼」觀測到當時
(1999年8月22日下午2時)森姆來勢洶洶的情況。
颱風森姆襲港時,「天眼」觀測到
當時(1999年8月22日下午2時)森姆來勢洶洶的情況。
(此衛星雲圖接收自日本氣象廳地球同步氣象衛星)


﹝文匯報 1999年12月3日﹞


※ 多謝文匯報之允許,轉載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