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大帽山最先進天氣雷達


甄榮磊

每次駕車駛過大帽山,心中都不其然地泛起著一絲絲的喜悅。聳立在大帽山頂上的天氣雷達,是我和天文台一班好同事三年多來一同奮鬥的成果。大帽山天氣雷達可以說是現今全世界最先進的天氣雷達之一,能親身經歷它在荒蕪一片的山頭,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來,到現在完全成長,為全港市民肩負起監測颱風和暴雨的服務,實在是我在天文台二十年的工作的最佳賞賜。

回想四十二年前,即1959年,天文台在大老山上安裝了香港第一台的天氣雷達,揭開了天氣預報新的一頁。雷達最優美的功能就是它能看到周圍下雨的地方,這樣預報員便像多了一雙神奇的眼鏡,從雷達得出的圖像,監察影響香港周遭的風風雨雨。六十年代聞名喪膽的颱風,如1962年的溫黛、1964年的黛蒂等都逃不過這第一台天氣雷達的監視。

可是這台最早期的雷達卻有它先天的不足,就是它的「視程」較短,而且天生柔弱,不能在大風中正常運作。在颱風迫近時,即是最需要它的時候,它便要鳴金收兵,使預報員為之氣結。這難題終在1966年被第二台天氣雷達所解決。由於這台雷達擁有較大的天線和高能量的發射器,它能準確地監測香港五百公里內的風暴。七十年代著名的颱風,如1971年的露絲、1975年的愛茜及1979年的荷貝,都一一受到嚴密監視,使到人命及財物的損失都能減到較低,這第二台雷達,實在功不可沒。

進入八十年代,雷達亦開始現代化,由單色的圖像轉為彩色圖像。雷達數據也可數字化,用電腦來處理及儲存。天文台緊隨時代進展, 於1983年在大老山第一台雷達的舊址,安裝了首台數碼雷達。它的運作,剛好趕及監測當年9月颱風愛倫襲港時的重要任務。愛倫的一舉一動,都被這台數碼雷達捕捉,並用彩色動畫來顯示在預報員眼前,大大幫助預報員推算颱風的路徑和雨量。這台雷達亦開始了天文台在「臨近預報」的發展。所謂「臨近預報」,就是利用雷達、雨量及其他氣象數據來估計未來數小時暴雨的移動和發展。

當預報員被那些色彩繽紛的雷達圖像吸引時,他們亦很快便發覺了這台數碼雷達的不足。這主要是由於當年電腦的功能有限,雖然體型龐大,它的運算速度及記憶體均比不起今天的個人電腦。有些雷達圖像的精細部份,經過數字化後便失去了。這不足要等到下一個年代,當電腦及信息處理技術迅速進展後才得到解決。1994年,一台新的多普勒雷達投入服務。這台多普勒雷達除了有先進的電腦及多功能的軟件外,它還能測量到雨的移動速度,為預報員提供更多寶貴資料,如可以從雷達圖像估算出颱風的強度等。

今年是天文台的另一個里程碑,大帽山天氣雷達的建成,標誌著天文台擁有全球最先進雷達系統之一。這雷達系統無論在儀器及電腦軟件方面,均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它不但能準確地探測雨量的大小、颱風的強度及位置,更能用立體圖像顯示風暴四周及內裏的結構。大帽山及大老山上兩台雷達的數據更可互相結合,組成一套可以說是全球首套業務運作的雙多普勒天氣雷達系統,計算出香港上空不同高度的風速及風向。雖然香港今年受到多個風暴正面吹襲,但預報員都能從雷達的數據,準確地把握風暴的路徑和強度,為市民提供及時的警報。

每次小女兒和同學們到大帽山郊遊,她都會高興地指著山頂上的一個小白塔,向同學們說:「是爸爸有份做的天氣雷達呀!」

1962年香港第一台天氣雷達觀測到颱風溫黛迫近香港時的情況。
1962年香港第一台天氣雷達觀測到颱風溫黛迫近香港時的情況。
1999年颱風約克橫過香港,大帽山天氣雷達觀測到當時的立體圖像,清楚顯示風眼中心的位置。
1999年颱風約克橫過香港,
大帽山天氣雷達觀測到當時的立體圖像,
清楚顯示風眼中心的位置。


﹝文匯報 1999年12月10日﹞


※ 多謝文匯報之允許,轉載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