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颱風杜鵑 ─ 雙重眼壁的颱風

颱風杜鵑 ─ 雙重眼壁的颱風

颱風杜鵑今日(2003年9月2日)掠過台灣南部後,直趨珠江口。在南海北部時,杜鵑曾出現雙重眼壁結構(見圖一)。內眼及外眼的直徑分別約為20公里及100公里。

眼壁是最接近颱風中心的環型對流雨帶,該區的風力最強,雨勢最大。通常大部份颱風只有一個眼壁,很多成熟而強烈的颱風亦會出現雙重眼壁結構(美國雙重眼壁的颶風達總數的一半以上),但並非所有強颱風都有雙重眼壁。

在西太平洋,雙重眼壁結構並不少見。2003年的颱風鯨魚、2000年的颱風鴻雁及颱風啟德、1997年的颱風芸妮及1987年的颱風戴娜都曾出現此現象。香港天文台的天氣雷達曾清楚展示颱風愛茜(1975年)及颱風荷貝(1979年)的雙重眼壁結構(圖)。愛茜及荷貝都是強颱風,中心風速超過每小時200公里。香港因此需要懸掛十號颶風信號。

現時普遍認為當強颱風出現雙重眼壁結構時,它們是處於「眼壁更替週期」:新的眼壁發展,替代當時的舊眼壁。週期開始時一個環型的密集對流區首先在眼壁外發展,繼而向內移動,以至出現雙重眼壁結構。其後內眼壁最終消散,外眼壁則增強並向內移動。雙重眼壁結構會維持約一至兩日,通常顯示颱風該次增強週期接近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