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的取樣計劃
香港天文台從所有主要環境介質中取樣: 從大氣途徑收集的樣本包括有 大氣飄塵、 氣態碘、 水蒸氣、總沉積物、 土壤等; 從食物鏈收集的樣本包括肉食、蔬菜、水果等; 從海水途徑收集的有海產、海水、潮間帶土等; 此外還有飲用水樣本。這些樣本中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
大氣飄塵
大氣飄塵是經由高容量空氣取樣器收集的。空氣被抽入流經過濾紙,把飄塵沉積在過濾紙上。空氣流經過濾紙的份量是由流量與空氣取樣器運作時間計算出來的。大氣飄塵樣本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則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
氣態碘
收集氣態碘樣本的取樣器設有浸滲銀沸石瀘盒,能有效地吸取空氣中的氣態碘。空氣被抽入流經過濾盒後,被收集成為樣本。空氣流經過濾盒的份量是由流量與取樣器運作時間計算出來的。氣態碘樣本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則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
水蒸氣
收集水蒸氣的氣態流出物取樣器是採用含有硫酸鈣的燥石膏瀘盒吸收水蒸汽。空氣不斷流經濾盒,其份量是由流量與取樣器運作時間計算出來的。水蒸氣樣本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則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
總沉積物
總沉積物收集器是用來收取由空氣直接沉降到地面的乾沉降物,或被雨水沖下至地面的濕沉降物。收集器由一個容量 20 升的膠瓶及一個膠漏斗組成。濕沉降物會隨同雨水一起收集,乾沉降物則須用蒸溜水沖洗漏斗內層表面來收集。總沉積物樣本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則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
土壤
天文台長期進行土壤取樣工作,藉以監測土壤內人工放射性核素濃度的長期變化。在全港各處三十九個指定地點的取樣工作是會分開在六年內完成的。每個取樣地點抽取的樣本,均來自兩個不同深度的土壤層。上層由地面向下伸展至 15 釐米,下層則由地面以下的 15 釐米伸展至 30 釐米。樣本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則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
肉食
天文台每三個月在多個主要食物分銷點和批發市場收集各類本地人士經常食用的肉食樣本,其中特別以本地和深圳生產的肉類食物為主。樣本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則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
蔬菜和水果
天文台在多個主要食物分銷點和批發市場收集各類本地人士經常食用的蔬菜和水果樣本,其中特別以本地和深圳的產品為主。全年均有供應的蔬菜和水果,取樣頻率為每三個月一次。季節性水果的樣本則應時收集,通常每年取樣一至兩次。樣本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則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
飲用水
飲用水的樣本,每隔三個月從九龍和屯門的配水管,以及設於沙田、屯門及油柑頭的濾水廠收集。未經處理的飲用水,則從萬宜水庫、船灣淡水湖、木湖抽水站,以及設於沙田、屯門及油柑頭的濾水廠收集。樣本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則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
海產
海產樣本包括來自香港水域和香港以西海域的海魚、貝介類、蝦、蟹、魷魚、墨魚等。天文台每三個月或每半年向漁民或魚類批發市場購買這些樣本。樣本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則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
海水
天文台每年從香港東部沿岸海域四個地點抽取海水樣本。海水樣本是從三個不同深度抽取︰上層(水面以下數米)、中層和低層(海床以上數米)。海水中粒子的樣本則利用薄膜過濾海水取得。樣本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則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
潮間帶土
潮間帶土樣本是每三個月在白沙灣、尖鼻咀和沙頭角三處沿岸地區收集的。從每個取樣地點抽取的樣本,均來自兩個不同深度的地層。上層從地面至地面以下 15 釐米,下層則自地面以下 15 釐米至 30 釐米。樣本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則在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