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輻射監測與評估
引言 :
香港天文台於1961年開始監測大氣中可能影響市民健康的放射性物質,並作為國際測量網的一部分,測定大氣中放射性塵埃及其他污染物的全球遷移情況。
環境輻射監測 :
一九八零年代後期天文台因應在大亞灣興建廣東核電站,將原有的輻射監測工作,擴展為一項全面性的環境輻射監測計劃。該計劃的監測範圍包括所有可能影響香港市民的照射途徑,即(一)排放於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的直接照射;(二)沉積在地面上的放射性物質的直接照射;(三)吸入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及(四)攝入受輻射污染的食物及食水。這計劃能有效地監測香港環境輻射水平的變化,包括分別於1994年及2002年開始投產的廣東核電站及其鄰近的嶺澳核電站可能帶來的轉變。
圖1. 香港境內輻射監測網絡的十二個固定監測站位置
天文台設立了一個由十二個固定監測站組成的輻射監測網絡(圖 1),實時測量空氣及土壤中放射性物質的直接照射,並把測量結果每分鐘傳回天文台總部。此外,每個監測站亦設有各種儀器,作日常輻射監測和應急輻射監測之用。為了在發生事故時能快速應變,天文台在香港最接近大亞灣的平洲設立了一套自動伽馬譜法系統,自動收集空氣樣本並作實時實地的輻射測量。測量結果亦會自動傳送回天文台。
圖 2. 天文台員工收集大氣飄塵樣本
至於監測食物及環境樣本方面,天文台在其他政府部門的協助下,定期收集空氣、水、泥土和食物中代表性的樣本(圖 2),並在位於京士柏的輻射實驗室進行分析工作(圖 3)。
圖 3. 天文台位於京士柏的輻射實驗室
根據過往多年環境輻射監測計劃的測量結果,廣東核電站及嶺澳核電站的運作並沒有為香港輻射水平帶來可測量到的增加。
應急監測及評估 :
雖然機會極微,但萬一大亞灣發生核事故,天文台便會加強輻射監測的工作(圖 4)。
除了使用輻射監測網絡外,天文台更會在境內進行空中及地面輻射巡測,以確定本港是否受放射性物質影響,並進一步偵測其污染程度及分佈情況。
天文台使用一套安裝在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上的專門輻射測量儀器進行空中巡測。此外,天文台會利用一輛裝上測量儀器的輻射巡測車進行地面巡測。所有的測量數據會實時傳送回天文台總部。同時,天文台亦會在不同地點收集環境樣本,並將樣本送到京士柏的輻射實驗室進行放射性分析。
在核事故後果評估方面,天文台應用一套電腦模式,根據現有的輻射及氣象數據,模擬放射性物質的移動及擴散情況。天文台會參考評估結果,並聯同衞生署和機電工程署,就事故對市民的可能影響,向特區政府建議適當的應對措施。
事故應對策劃:
為確保應急措施在發生核事故時能有效運作,天文台會定期進行演練,並將有關措施加以改良。而儀器及通訊設施方面也會作定期的測試,以保證運作正常。
測量結果及刊物 :
輻射監測網絡所錄得的每小時平均數據會實時在天文台網站發放,而數據摘要亦會以月報形式發表。至於環境輻射監測計劃的測量結果,則以年報形式發表。以上的報告和天文台在輻射監測及評估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在天文台的網頁上瀏覽,網址是 https://www.weather.gov.hk/tc/publica/pubrm.htm。
圖 4. 香港的輻射應急監測及評估
如需更詳盡之資料,請參看輻射監測、評價及防護之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