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說明

一、香港的潮汐特性

香港的潮汐屬於不正規半日潮。在一個月大部份時間內,每日有兩個漲潮和兩個退潮。每當新月或滿月的時候,潮差特別大,這個時期叫做大潮。每個月的上弦或下弦,潮差卻變得很小,這個時期叫做小潮。有時在小潮期間,每日只有一個漲潮和退潮。一般來說,每日的兩個漲潮的潮高都不相等。較高的漲潮,通常在冬季時會在夜間出現,而在夏季時則會在日間出現。

在香港水域,潮差和漲退潮出現的時間,有一個自東南至西北逐漸變化的現象。在一個潮汐周期內,通常漲潮和退潮會首先在橫瀾島出現,而尖鼻咀則比較遲。平均延遲時間,漲潮大約是一小時三十分,而退潮則是二小時三十分左右。潮差方面,以尖鼻咀最大,橫瀾島最小。尖鼻咀的平均潮差為 1.4 米,而在橫瀾島及維多利亞港則為 1 米。

 

二、潮汐預測

本刊物所載各地點的潮汐預測,均是由香港天文台利用調和法分析各地點潮汐數據後而得到的。在潮汐表中,只列出每日漲潮和退潮出現的時間和高度。如要獲得較詳細的每小時潮汐預測,請致電香港天文台查詢 (電話:2926 8447)。以圖表形式顯示的香港潮汐資料亦可在互聯網上香港天文台的網頁內取得。

 

三、單位

表中所採用的時標為香港時,即協調世界時加八小時。潮水高度為海圖基準面以上高度,以米為單位。香港的海圖基準面在主水平基準面下 0.146 米。

 

四、氣象因素對預測時間及高度的影響

由於預測漲退潮出現的時間及高度只適用於平均氣象情況,故當實際氣象情況與平均情況有距離的時候,潮汐觀測與預測之間可能出現分別。如果出現極端之天氣情況例如熱帶氣旋,這項分別會較大。

 

五、術語注釋

半日潮: 每日出現兩個漲潮和兩個退潮的潮汐類型。

潮差: 漲潮和接着的(或前一個)退潮的高度差距。

漲潮: 潮水上漲至最高時的高度。

退潮: 潮水退至最低時的高度。

大潮: 出現在每個月朔或望的時期,潮差特別大的潮汐。

小潮: 出現在每個月上弦或下弦時期,潮差特別小的潮汐。

調和法: 將潮汐變化分解為不同頻率,振幅和相位角的諧波(即分潮)的方法。

錄得的水位:由潮汐站錄得的水位,當中包含天文潮汐、氣象(例如風暴潮、季候風)及非氣象因素(例如海嘯)所引致的水位異常。

協調世界時: 現代所有國家所採用的官方時間標準,在大多數實際用途方面,協調世界時和格林尼治平時無甚分別。

海圖基準面: 測量水深或潮水高度的基礎高度。

香港主水平基準面: 香港測量土地的基礎高度。

術語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