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京士柏今昔

    現時的京士柏氣象站
    天文台在京士柏氣象站除了高空觀測外,還進行其他的地面氣象測量,包括氣溫、相對濕度、雨量、氣壓、風向風速、紫外線、日照時間、太陽輻射、濕球黑球溫度、草溫、土壤溫度、蒸發量和可能蒸散量,以及二氧化碳濃度。此外,京士柏氣象站亦設有輻射監測站及輻射測量室,以監測環境輻射水平和進行環境樣本的輻射測量。
    現時的京士柏氣象站
    以下讓我們回顧京士柏氣象站的歷史和重要里程。
     
    1951 - 京士柏高空氣象站啟用
    由1951年6月1日開始,常規高空氣象觀測在京士柏進行。
    1951年2月23日華僑日報報導當時在九龍皇囿(即現時的京士柏)興建中的氣象觀察台
    1951年2月23日華僑日報報導當時在九龍皇囿(即現時的京士柏)興建中的氣象觀察台,將會用作施放探空氣球。(南華早報擁有華僑日報剪報版權並授權轉載)
    相片顯示1950年代,位於京士柏一個小山丘上的氣象站(藍色箭頭)
    相片顯示1950年代,位於京士柏一個小山丘上的氣象站(藍色箭頭)。(照片由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先生提供)
    1951年11月10日工商日報報導時任港督葛量洪爵士在11月9日到天文台新落成的氣象站主持正式啓用儀式
    1951年11月10日工商日報報導時任港督葛量洪爵士在11月9日到天文台新落成的氣象站主持正式啓用儀式。(何鴻毅家族惠允轉載剪報)
    1951 - 開始測量可能蒸散量、氣壓、氣溫、露點溫度和每日總雨量
    1951年,氣象站開始利用蒸散量測定裝置測量「可能蒸散量」,收集到的數據用於灌溉規劃。而氣壓、氣溫、露點溫度和每日總雨量的測量亦於同年開始。
    建於1951年的蒸散量測定裝置
    建於1951年的蒸散量測定裝置。圖中顯示的三個裝置由磚和水泥建成,上面載滿泥土和種滿短草。
    現時的蒸散量測定裝置
    現時的蒸散量測定裝置
    (請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按此參閱有關「蒸發量與可能蒸散量」,或觀看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視頻。)
    1952 - 開始測量降雨率
    1957 - 開始測量草溫和土壤溫度
    1958 - 開始定期測量蒸發量
    1957 年裝設了兩套蒸發皿
    1957 年裝設了兩套蒸發皿,翌年開始定期測量蒸發量
    現時的蒸發皿
    現時的蒸發皿
    (請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按此參閱有關「蒸發量與可能蒸散量」,或觀看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視頻。)
    1959 - 開始進行太陽總輻射觀測
    雙金屬日射計
    用來測量太陽輻射的雙金屬日射計
    1961 - 以日照計記錄日照時間
    在京士柏使用的康培爾–斯托克(Campbell-Stokes)日照計
    圖中顯示在京士柏使用的康培爾–斯托克(Campbell-Stokes)日照計。玻璃球把陽光集中並在記錄紙燒上記號,人員憑記號的長短計算出總日照時間。儀器於1957年在京士柏安裝,並在1961年正式業務運作。
    1961 - 開始大氣輻射測量工作
    1960年代,天文台工作人員在京士柏進行輻射測量
    1960年代,天文台工作人員在京士柏進行輻射測量
    1964 - 開始接收極軌衛星的自動圖像傳送信號
    天文台職員在一九六零年代中期利用自製的天線於京士柏接收人造衛星圖片
    天文台職員在一九六零年代中期利用自製的天線於京士柏接收人造衛星圖片
    天文台職員在一九六零年代中期利用自製的天線於京士柏接收人造衛星圖片
    天文台職員在一九六零年代中期利用自製的天線於京士柏接收人造衛星圖片
    1986 - 設立京士柏輻射實驗室
    天文台於1986年在京士柏設立了一所具備輻射測量儀器的實驗室進行樣本的放射性分析。
    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頂部有欄杆的建築物)於1980年代的樣貌
    京士柏輻射實驗室(頂部有欄杆的建築物)於1980年代的樣貌
    現時在京士柏氣象站相同位置拍攝的照片
    現時在京士柏氣象站相同位置拍攝的照片。頂部有藍色欄杆的建築物是輻射實驗室。相片左面是輻射監測站的儀器,右面是自動高空探測系統。
    1987 - 開始利用高壓電離室進行實時輻射監測
    1987年,天文台在京士柏、尖鼻咀、沙頭角和元五墳建立高壓電離室,實時測量環境伽馬劑量率。數據即時傳送回輻射實驗室作監測之用。
    京士柏輻射監測站的高壓電離室(紅圈所示)
    京士柏輻射監測站的高壓電離室(紅圈所示)
    (請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按此參閱實時香港環境輻射水平)
    1992 - 成為基準天氣站
    本港的基準天氣站於1992年7月1日由天文台總部遷往京士柏氣象站,其後於2000年4月1日再遷往香港國際機場。
    1999 - 開始進行紫外線指數測量
    京士柏氣象站的寬頻紫外線儀
    京士柏氣象站的寬頻紫外線儀
    2004 - 自動高空探測系統啟用
    2004年,天文台在京士柏氣象站裝設了當時東南亞首台全自動高空探測系統,自動將氣球充氣及發放。
    京士柏氣象站的自動高空探測系統
    京士柏氣象站的自動高空探測系統
    (請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按此參閱香港高空氣象觀測數據)
    2005 - 使用全自動的日照時間表
    自2005年起,天文台使用全自動操作的日照時間表來記錄日照時間,工作人員無需每天更換紙條。
    全自動的日照時間表
    全自動的日照時間表
    2008 - 開始進行太陽直接輻射和太陽漫射輻射測量
    測量太陽直接輻射量及漫射輻射量的儀器
    測量太陽直接輻射量及漫射輻射量的儀器
    2009 - 京士柏輻射測量室獲輻射測量服務認證
    ISO 9001:2008 證書
    京士柏輻射測量室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9001:2008 輻射測量服務的認證
    2009 - 開始進行二氧化碳測量
    京士柏氣象站的二氧化碳分析儀
    京士柏氣象站的二氧化碳分析儀
    2014 - 開始在天文台網頁提供在京士柏氣象站測量的香港暑熱指數
    安裝在京士柏氣象站的暑熱壓力監測系統
    安裝在京士柏氣象站的暑熱壓力監測系統
    (請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按此觀看有關香港暑熱指數的視頻,或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查閱實時的香港暑熱指數)
    2019 - 京士柏高空氣象站獲世界氣象組織授予證書表彰長期貢獻
    2019年11月接受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網絡經理Tim Oakley先生授予證書
    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先生(右)在2019年11月接受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網絡經理Tim Oakley先生(左)授予證書,表彰天文台的高空氣象站為該系統的高空網絡(GUAN)作出長期貢獻。
    2020 - 施放低溫霜點濕度計探空氣球
    在2020年,京士柏高空氣象站成為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氣候觀測系統基準高空網絡(GCOS Reference Upper Air Network, GRUAN)候選成員,按要求每月施放低溫霜點濕度計探空氣球一次,為氣象界提供長期且高品質的高空大氣水汽含量數據。
    天文台人員在京士柏氣象站施放低溫霜點濕度計探空氣球
    天文台人員在京士柏氣象站施放低溫霜點濕度計探空氣球
    2021 - 獲世界氣象組織認可為百年高空觀測站
    2021年,香港高空氣象觀測站成為全球首個獲世界氣象組織認可的百年高空觀測站。
    世界氣象組織授予香港高空觀測站的長期觀測站認可證書
    世界氣象組織授予香港高空觀測站的長期觀測站認可證書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