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攀山涉水談氣象 – 霧季遠足

    星期五, 2017年3月31日

    每逢春季,大家都會感覺潮濕的日子多了,霧的出現會令能見度大大降低,對海上航行構成危險,亦會影響大家遠足的安全。

    在天文台的天氣預報中,間中會出現「霧」或「薄霧」的字眼,這種天氣現象多在冷暖氣流交匯的地方出現。一般在水氣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接近地面的空氣冷卻至某程度,使空氣中的水氣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水平能見度下降。根據香港天文台的定義,霧是指水氣凝結物令能見度降到一千米以下,而薄霧則指能見度降到一千至五千米之間。

    在有霧或薄霧的日子,遠足者會較難察覺身邊地勢的潛在危險。(筆者攝於大嶼山狗牙嶺附近)

    在有霧或薄霧的日子,遠足者會較難察覺身邊地勢的潛在危險。(筆者攝於大嶼山狗牙嶺附近)

    在有霧或薄霧的日子遠足,因肉眼看不清周圍的地標,會大大降低遠足者辨認方向的能力,增加迷途風險。如果遠足路線會經過有潛在危險地方如懸崖邊或斜坡,遠足者更可能會因低能見度而不察覺危險的存在。由於有霧的日子一般十分潮濕,遠足者亦可能因山路濕滑而較容易失足。

    下次遠足時,最好不時利用「我的天文台」查看最新天氣情況。如果天文台預報霧或薄霧,大家在出發前要重新檢視遠足計劃。除非對遠足路線非常熟悉及有合適裝備,否則應該選擇容易辨認方向兼有清晰標誌的行山徑,亦應避開陡峭的路段,做到安全至上。


    沈志泰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