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談談暴雨警告(第二部分):疑難解答

2018年4月10日

上次討論了暴雨警告系統的設立目的與考慮因素,今次我們會解答一些常見疑問。

問:為甚麼不實施分區暴雨警告?

暴雨發展與移動有時相當迅速,短時間內可以有很大變化,假如實施分區暴雨警告,不同地區與時段的警告級別很可能不同,對跨區活動的市民會造成信息混亂,傳媒如何將這些瞬息萬變的警告轉達給市民也是極大的挑戰。

以2013年5月25日早上的大雨為例(圖一),大嶼山、南丫島及黃竹坑的每小時雨量一度超過40毫米(圖一黃色區域);雨帶其後迅速北移,原先大雨的區域雨勢驟減,而青衣、荃灣及馬鞍山雨勢則轉大。倘若實行分區暴雨警告,上述地區的警告級別會在短時間內更改,令市民無所適從:是否繼續上班上學,到底應以出發地、還是目的地警告級別為準?是否也需要考慮上班上學所經過的地區?情況將會變得極為複雜多變。

圖一

圖一 2013年5月25日上午10時45分及11時30分的雨量分佈圖


問:為甚麼有時候天文台發出了暴雨警告,但身處的地方雨勢不大、甚至無雨?

暴雨落在哪一區、強弱變化都有隨機性。以2016年5月10日早上一場「紅雨」為例(圖二),當時新界大部分地區受大雨影響,但大嶼山卻雨勢不大,港島及九龍多處地區甚至無雨。大家可參考天文台的雷達圖像(圖三),便可看到雨區位置、強弱及走向(紅橙黃色顯示雨勢較大),有助掌握暴雨變化。

圖二

圖二 2016年5月10日上午7時30分的過去一小時雨量圖


圖三

圖三 2016年5月10日上午7時30分的雷達圖像


問:為甚麼天文台不能提早一兩小時預測到暴雨來臨,避免在上班上學等「尷尬時間」發出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減少不便?

暴雨在一小時甚至更短時間的變化可以很大,要提早一兩小時準確地發出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或預先發出提示信息,以現時科技仍難精準掌握。假如太早發出暴雨警告但雨帶突然減弱或移至別處,久而久之容易衍生「狼來了」的不良效應。以2016年5月6日晚上的情況為例(圖四),當時有一個相當廣闊的強雨區從香港的西北面移近,但在抵達香港前迅速減弱並於北面掠過,可見「定點、定量」降雨預測的困難。由於較難提早一兩小時發出暴雨警告,倘若要在所謂「尷尬時段」發出警告,雖然無可避免會對市民上班上學造成不便,但希望市民能夠諒解這是基於安全理由而作的決定。建議各界在雨季來臨前預先制定暴雨的應變安排,以便在有需要時執行。

圖四

圖四 2016年5月6日下午7時30分(左)及9時30分(右)的雷達圖像



李立信周萬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