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是甚麼?
世上所有物質都是由細小的原子組成。而輻射主要由原子釋放出來,因此要認識輻射,首先要了解原子的結構和特性:
原子的結構
世上所有物質都是由細小的原子組成,而每粒原子有一個被電子包圍著的原子核。細小的原子核內含不帶電荷的中子及帶正電荷的質子,而帶負電荷的電子則沿軌道環繞原子核運行,情況就好像行星環繞太陽運行一樣。
通常,原子內的質子和電子的數目是相同的,所以原子不帶電荷。氫是最細小的原子,它的原子核內只有一顆質子。而較大的原子,其原子核內質子及中子的數目則更多。例如,碳-12的原子核內有6顆質子及6顆中子,而鈾-238的原子核內便有92顆質子及146顆中子。
大部分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穩定的,即是說會長期保持原來的狀態。不過,有些原子核,尤其是那些較大的原子核,卻是不穩定的。這些不穩定的原子核具有放射性,它會自發地釋放出粒子或電磁波,從而回復到穩定的狀態,這個過程稱為衰變。這些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稱為放射性核素,而放出的粒子和電磁波則統稱輻射。
認識輻射
宇宙充滿輻射。自古以來,地球上的生命便暴露於自然環境的輻射中。
輻射包括不同能量的電磁波(例如光線、無線電波及X射線等)、超聲波,以及由放射性物質因衰變放出的粒子(例如α粒子及β粒子等)。
輻射大致可以分為非電離輻射及電離輻射兩類。一般來說,非電離輻射(例如光線及無線電波)的能量較低,不足以改變物質的化學性質。相反,電離輻射(例如α粒子及β粒子)有足夠的能量使原子中的電子游離而產生帶電離子。這個電離過程通常會引致生物組織產生化學變化,因而對生物構成傷害。一般所指可引起傷害的輻射,就是電離輻射。
輻射是無聲、無色、無臭、無味,大部份亦無法憑觸覺感覺其存在。不過,人們可以利用儀器探測和量度它們。